首页 / 追寻新闻 / 出口含“新”量更足!沪市主板公司以积极笔触描摹出中国经济大格局的稳健形制

出口含“新”量更足!沪市主板公司以积极笔触描摹出中国经济大格局的稳健形制

追寻资料
追寻资料管理员

本报讯 (记者毛艺融)截至2025年4月30日,沪市主板公司完成2024年年报披露。数据显示,在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沪主板再次呈现出基础稳、韧性强的板块底色。上市公司以积极有为的微观笔触,描摹出中国经济大格局的稳健形制。

多元化外贸格局形成势起

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全年实现海外收入6.09万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非美出口占比超八成,同比呈现上升趋势,东盟、非洲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为重要出口目的地。三一重工产品销售覆盖150多个国家与地区,非洲区域业绩同比增长44%;上汽集团在东盟地区的销量达13万辆,同比增长30%,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达43%;中国中车国际业务新签订单约472亿元,实现海湾阿拉伯地区高端市场重大突破;苏美达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达56亿美元;八大建筑央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重点布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项目主要集中在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区域,合计新签海外订单1.87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5%。

出口含“新”量更足。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智能家电、电动汽车等高科技属性产品加速出海,带动电子、汽车、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等行业海外收入增长分别达15%、10%、9%、7%。东方电缆持续开拓国际海缆市场,交付首个欧洲海上风电超高压海缆;兆易创新NOR Flash存储产品持续全球领先,32位通用MCU等产品矩阵不断完善,出货量创出历史新高;海尔智家坚持高端创牌战略,亚洲、北美、澳洲大家电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同时,受益于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模式兴起,一批新锐国货畅销海外,带动轻工制造、商贸零售、食品饮料等行业海外业务收入增长。小商品城全年跨境清算资金超40亿美元,建立覆盖多个新兴市场的全球贸易网络;顾家家居深耕自主品牌出海,跨境电商销售额逐年增长,沙发品类全球销量第一。

并购六条推动案例渐次落地

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末,沪市主板公司新增并购交易超1500家次,交易金额超1.4万亿元,活跃度持续提升。其中非重大交易新增披露超1400家次,交易金额超1万亿元;重大重组方案新增披露量同比增长68%,合计交易金额超4100亿元,同比增长370%。

标志性、创新型案例渐次落地。吸并交易方兴未艾,国泰君安吸并海通证券、中国船舶拟吸并中国重工(维权),交易规模均超千亿元;湘财股份拟吸并大智慧为近年来首单非同控下民营上市公司间吸收合并。私有化方式收购上市公司不断涌现,如瀚蓝环境收购港股上市公司粤丰环保,新奥股份拟发行H股私有化港股公司新奥能源。

收购优质未盈利资产破冰,如海天股份收购非盈利的贺利氏光伏银浆业务。支付工具更加丰富,中国动力拟发行定向可转债并购柴油机动力资产。产业链并购提升规模效应,深挖主业护城河。产业并购及股东注资仍是并购交易的核心逻辑,占比近七成。

传统行业通过资产重组进行产业整合、提升集中度,如华电集团向华电国际注入多项发电资产,提升公司控股装机规模及市场竞争力;恒丰纸业拟购买锦丰纸业,增加卷烟纸产能并形成地域互补。新兴行业开展并购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如兆易创新收购模拟芯片企业苏州赛芯控股权,扩充模拟产品品类,提升技术和团队储备;梅花生物收购协和发酵相关资产,获取氨基酸发酵菌种及相关专利,提升发酵和精制能力。

提质增效激发主体责任

2024年以来,沪市主板已有946家公司披露“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占比近六成,上证50、180指数公司覆盖率超九成。已披露行动方案的公司中,近九成公司2024年实现盈利,近五成公司实现业绩增长,实体企业净资产收益率7.63%,总资产周转率0.70次,均优于市场整体水平,印证“提质增效”落地见效。分红规模再创新高,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亮点。

2024年,沪市主板共1259家公司宣告现金分红,占盈利公司的比例达93%;分红总额达1.77万亿元,同比增长6%,整体分红比例达39%,同比提升0.83个百分点,股息率3.6%。其中,1041家公司分红比例超30%、447家分红比例超50%,90家股息率超5%。

分红稳定性不断增强,1038家公司连续三年实施分红,占比达61%,701家连续三年分红比例超30%,172家连续三年股息率为3%以上。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趋势,全年共366家公司实施中期分红,分红金额达5749亿元,同比分别增加3.4倍、1.9倍,春节前派息金额超2800亿元,140余家公司已将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提上日程”。

回购增持实现翻番,专项贷款引导支持成效显著。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新增披露回购计划400家次、重要股东增持计划380家次,同比均实现翻番;拟回购、增持金额上限分别达843亿元、537亿元,同比增长近七成、超八成;82家公司同时披露回购、增持方案,打出稳市“组合拳”。

2025年以来,回购增持计划规模再添780亿元,涉及公司220余家。回购增持专项贷款引导支持成效显著。自2024年9月创设以来,沪市主板披露利用专项贷款进行回购增持公告205家次,贷款总额超520亿元。中国石化、中远海能等11家央企发挥带头作用,首批获得贷款额度共计60亿元;民营企业积极响应,海尔智家、三安光电等均获得超10亿元贷款支持。

出口含“新”量更足!沪市主板公司以积极笔触描摹出中国经济大格局的稳健形制

ESG评级进步明显

2024年,沪市主板共1068家公司单独披露ESG相关报告,披露率约63%,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披露率再创新高,自愿披露的公司增长至861家,837家公司连续三年以上披露ESG相关报告。同时,沪市主板公司在全球ESG评级排名中进步明显。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沪市主板共306家公司被纳入MSCIESG评级,其中90家公司在最新一次评级中获得等级提升,9家公司评级“跳升”2-3个等级,8家公司评级获得AAA级,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连续两年纳入MSCI评级的296家公司中,A等级以上公司数量由37家增长至49家。

ESG理念引领下,沪市主板公司多路径践行社会责任。稳就业方面,近三年员工总数整体平稳,平均每家公司提供近万个就业岗位,以GDP占比测算,预计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4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比重近三成。

保民生方面,50余家农林牧渔、农化制品企业,50余家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炼化企业,70余家电力、燃气公司全力稳产保供,共同筑牢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的底线根基。节能环保方面,报告期内环境保护相关资金投入合计超1800亿元,1300余家公司采取减碳措施,全年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减少11.4亿吨。乡村振兴方面,830余家公司通过资金帮扶、消费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举措推动乡村改革发展。

出口含“新”量更足!沪市主板公司以积极笔触描摹出中国经济大格局的稳健形制

指数化投资引流长期资金

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化投资再上台阶。2024年沪市ETF净流入近8400亿元,其中宽基ETF净流入近7000亿元。沪市ETF参与账户数近1000万户,ETF规模达2.7万亿元,其中股票ETF规模2.1万亿元,较2023年底分别增长73%、96%。

交投活跃度方面,沪市ETF成交额居亚洲第1位,2024年整体成交金额近30万亿元,日均成交额1357亿元,较2023年增长52%;股票ETF成交额达11万亿元,宽基ETF占其比重超六成。产品布局方面,债券ETF持续扩容,同时推出央企ETF、红利ETF、绿色主题ETF等多品类产品。

国际资本更加踊跃参与中国投资市场。2024年,703家沪市主板公司获外资增持,增持金额达3893亿元。以沪股通、QFII、RQFII为代表的外资持仓规模较上年增加10%,非美资持股占比近八成,同比增长11%。

从外资持仓偏好来看,主要集中在银行、食品饮料、非银金融、公用事业、电力设备等行业;交运设备、国防军工、汽车等行业持仓金额增速居前。

多元退出渠道更加畅通

常态化退市机制持续巩固。2025年以来,沪市主板共19家公司触及或实施各类退市。其中,12家公司强制退市,这些公司中,5家触及交易类退市,4家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3家公司涉及重大违法退市。此外,31家公司年报披露后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多元退出渠道不断拓宽。

主动退市、吸收合并、出清式资产置换等方式成为退市的重要渠道。年初至今,2家公司实施主动退市,2家公司完成或者启动吸收合并,3家公司正在推进出清式资产置换。主动退市等多元退出占全部退市的比例达到37%。

另外,5家公司通过破产重整减轻财务负担,改善经营状况。风险化解成果落地。部分沪市主板风险警示公司在2024年内积极采取改善主业经营、并购重组、重整化债等有效措施提质增效,阶段性实现了风险化解。2024年年报披露后,11家公司预计符合“摘星”“摘帽”条件,依规提出撤销退市或其他风险警示的申请。目前,已有6家公司完成摘星摘帽工作。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