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险资现身62只个股前十大流通股东 重仓红利股 业内透露正筹划进一步增持
财联社4月22日讯 (记者 曹韵仪)最新数据披露情况显示,2025年一季度,已有62只个股前十大流通股东出现险资身影。
同时,今年以来险资入市速度加快,截至4月22日,已有平安人寿、新华人寿、阳光人寿等6家保险公司累计举牌12次,对比2024年同期大幅跃升。据统计,2024年全年险资举牌次数达20次,而今年刚过一季度险资举牌次数已超一半。
在持续低利率环境下,市场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险资前期高收益资产逐步到期,高股息权益资产尤其是港股高股息资产逐步获得险资青睐。
也有机构人士坦言,保险资金是负债资金,正在筹划进一步增持买入,预计其他保险机构也会有进一步动作,入市步伐或将加快。
红利股为险资重仓 现金收益率下行为主因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4月22日,险资一季度共现身62只个股前十大流通股东,合计持股159.08亿股,合计持股市值达1634.09亿元。从险资持股行业分布来看,材料Ⅱ、技术硬件与设备、资本货物,分别有14只、12只、10只。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股仍是险资“心头好”。在险资持股名单中,平安银行、中国联通、南京银行被持股数量居前,险资分别持有上述个股112.45亿股、31.90亿股及4.07亿股。
“目前市场上无风险利率较低,投资优质资产的股息率较高,远高于当前的无风险利率,甚至远高于一年期、三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独立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相较之下,低估值、高股息率的优质资产的投资吸引力更高,进而也提升了险资举牌投资的需求,意在进行财务投资,提升资产配置能力。
中泰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葛玉翔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持续低利率环境,险资前期高收益资产逐步到期,高股息权益资产尤其是港股高股息资产逐步获得险资青睐。去年以来监管持续号召险资加大入市力度,并松绑了偿付能力约束。头部保险尤其是央国企公司积极性更强。”
在现金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险资配置红利股的动力不减。华西证券非银分析师罗惠洲也指出,首先,在低利率和资产荒的背景下,险资面临潜在的“利差损”压力,通过权益投资增厚收益具有现实必要性;其次,新会计准则下,举牌后的会计计量方式变更有助于提升险企利润表的稳定性;第三,政策层面持续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今年1月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提升保险资金投资A股比例,为险资举牌提供了政策支持。
耐心资本入市潮起 进一步增持正在筹划中
今年以来险资入市速度加快,2025年一季度,已经有平安人寿、新华人寿、阳光人寿等6家保险公司累计举牌12次,对比2024年同期出现大幅度跃升。据统计,2024年全年年险资举牌次数达20次,而今年刚过一季度险资举牌次数已超一半。
“政策引导及考核优化下,各家保险公司都在紧盯资本市场机会。”一位保险公司股权投资部门人士对财联社记者坦言,近期行业交流也较之前更为密集,保险资金是负债资金,投资上一定会有所作为。“我们正在筹划进一步增持买入,预计其他保险机构也会有进一步动作,入市步伐或将加快”。上述人士表示。
也有寿险公司人士对财联社坦言,监管正在积极打通保险资金入市难点痛点。更响应机构建言,探索拓宽投资渠道及范围。“对于我们保险投资人士而言,当前有机遇,更应提升能力,增强把握机遇,抵御风险的内力。”
国信证券研究员孔祥指出:“保险公司通过举牌上市公司能够实现一定的会计利润平滑,降低权益工具投资的投资收益波动;但举牌也要求险企具有战略性产业眼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视角相结合。”
孔祥预计,未来险企将进一步增持具有高分红、高资本增值潜力、高ROE属性上市企业,匹配保险行业资产端长期、稳定的需求。
险资持续举牌优质上市公司,其中银行股仍旧备受青睐。今年以来,保险机构频频举牌上市银行。平安人寿一季度累计举牌4次,分别增持了招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的H股股份。中信银行H股以及杭州银行也纷纷被险企举牌。此外,从最新披露的基金一季报来看,多只基金产品加大了对银行股的配置力度。
“银行股成为险资配置的重点,主要基于三方面考量:一是银行股普遍具备低估值特征,投资安全边际较高;二是银行股尤其是国有大行具有稳定的高分红特性;三是银行业经营稳健,与险资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理念高度契合。” 罗惠洲表示。
中泰证券也表示,对等关税背景下,银行股红利属性凸显。政策宽松加码,内需领域政策可能对零售信贷需求有提振,降准降息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此外,一季度国债收益率上行的趋势面临边际变化,银行板块高股息的性价比提升。建议积极关注银行板块配置价值。
发表评论